争锋两年之久的矛盾纠纷能否高效化解?纾困中小微企业如何“放水养鱼”?且看息县法院“党建统领基层治理调解室”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两年纷争,建设工程矛盾深
2017年初,新蔡县A公司承包了李某位于息县某乡一处钢构厂房工程。2019年,A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施工,经双方验收合格后,李某尚欠A公司工程款20万元。A公司多次催促李某支付工程款,而李某以A公司未及时维修、工程质量有问题为由迟迟不愿支付,双方经过两年多交涉仍未达成一致意见。疫情冲击下,多年的欠款与悬而未决的矛盾纠纷已影响到双方正常经营。
十天化解,党建引领促调解
息县法院杨店法庭受理该案后,庭长杨威经梳理归纳本案争议焦点,认为双方诉讼的主要目的是挽回损失、化解纠纷。出于尽快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双方正常经营的目的,本案转入“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调解室”,并根据案件性质由李某所在村党支部党建网格员及专职党员调解员共同调解。
为了解本案是否存在厂房用料、屋顶厚度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形,杨庭长和网格员、党员调解员多次前往工程所在地现场勘验,并在当事双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现场丈量了厂房屋顶瓦片厚度。基于厂房所用瓦片厚度并未全部达标,党员调解员与承办法官在工程现场以合同约定及工程质量为切入点开展调解。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约定由李某再向A公司支付7万元工程款后了结矛盾纠纷。考虑到受疫情影响,李某经营的厂房两年来一直没有收益,调解人员又协同当地村委会促成分期给付,给予其合理的宽限期,真正做到“放水养鱼”。历时10天,A公司和李某终于在针锋相对两年之久后握手言和。
党建引领下,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解纷力量纷纷“加盟”,高效化解涉企矛盾纠纷的新路径不断更新。作为定纷止争、传播法治的“神经末梢”,息县法院“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调解室”正以“红色引擎”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辟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