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息县法院强化司法服务大局意识,根据最高院关于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工作要求,从立案、审判、执行、破产等各环节,通过优化司法服务、完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等方式,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诉讼服务优化升级,提效率、降成本
一是开通“涉企绿色服务窗口”,对涉及民营企业融资纠纷,如金融借款、担保、票据、股权转让等案件,设立立案、审判、执行快速通道,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二是设置案件“繁简分流”双车道,对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融资纠纷,积极适用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缩短审理周期,降低诉讼成本。三是设立金融审判专业团队,集中审理金融借贷、担保等融资类案件,提高审判的专业性和效率,统一裁判尺度,增强市场预期。
审慎采取保全措施,严审查、保经营
一是牢固树立善意文明司法理念,坚持依法保护、平等保护、公平保护原则,充分考量保全措施的适当性、必要性,兼顾债权人、债务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因保全对被保全人经营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尤其对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严格审查其必要性、合理性及担保情况,防止过度保全、恶意保全。二是灵活运用保全方式,推广使用“活封”措施,允许被查封财产在监管下继续使用、允许企业提供其他等值且易于执行的担保物置换被冻结的基本账户或关键资产等。在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民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快速高效开展执行,强能力、增信心
一是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加大执行力度,综合运用网络查控、信用惩戒、罚款拘留等手段,严厉打击逃避金融债务行为,提高金融债权的实际回收率。二是创新财产处置方式,通过“法院+不动产登记”协调机制,协调不动产登记中心突破常规流程,在查封状态下为房产办理确权登记,创新“先过户、后解封”操作规程,提高司法拍卖效率。同时,对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资产,灵活采用“拆分处置”、“一体化处置”等方式,提升财产变现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发挥破产审判功能,重救治、畅通道
一是精准适用简易程序。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明确,资产严重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不具备重整价值和企业挽救可能性的企业,在审查阶段,精准使用简易程序,以实现“僵尸企业”快速出清。二是严格把控办案节点。从“快速”与“高质”的办案思路入手,从受理裁定送达,到债权人申报债权、管理人提请法院宣告破产,10余项流程,逐一明确办理时限,确保步骤清晰,时间精准。三是全面优化审判流程。从简化债权人会议流程、压缩流程耗时等方面入手,对工作流程进行合并处理,破产公告采取联合发布的方式,尽可能底压缩通知、评估、表决等环节耗时。
息县法院通过多项举措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实效,一方面降低融资纠纷解决成本和时间成本,民营企业的资金更快回笼或风险更快释放。另一方面维护金融债权安全,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放贷的信心和意愿。既优化辖区内金融法治环境,又从整体上降低区域融资风险溢价,缓解了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司法保障。